吳柳芳為何不能被視為“國家隊”一員

來源: 直播吧

2024-12-02 18:05

前體操運動員吳柳芳因一段視頻引發的輿論風波已持續發酵,遊泳運動員劉湘、前擊劍運動員秦雪和前體操奧運冠軍劉璇等也被卷入其中。關於公眾規範和道德的討論從來都不是新鮮事,反正這些爭論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,可以說是永恒的話題。同時,吳柳芳的社交媒體賬號已經解禁,並且粉絲數量迅速增長,超過了400萬。這些新加入的粉絲中,既有圍觀的,也有產生共鳴的普通人。吳柳芳很可能在這場輿論風波中意外受益。

最重要的爭議點在於,運動員在退役後是否可以使用曾為國家隊效力的標簽。盡管這個爭論看似有些荒謬,但卻是一個嚴肅的話題。人的一生有多段經歷,想要展示自己的某個標簽,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標簽,都是人之常情。

例如,現在許多自媒體博主會在個人簡介中提到自己從北大或清華畢業,然後通過類似吳柳芳的方式來實現流量變現。然而,有些北大學生就會指責這些博主,認為他們在混淆視聽。這種現象背後其實反映了一種群體的自我保護心理。再者說,一個中國人在國外打架輸了,喊著“我們中國人受了欺負”,這種情況也讓人感到不滿,認為這位個體不應該隨便代表整個群體。

對吳柳芳的爭議不在於她個人的利益,而在於國家隊的身份是否可以被隨意使用。我們可以明確說,她可以用這個標簽。舉個例子,前乒乓球選手張繼科因欠債而卷入醜聞,但沒有人要求他放棄國手的身份,而他在開培訓班時更不會自稱是素人。因此,吳柳芳為國家隊效力的身份不應該成為她公開直播時的負擔。我們不該逃避討論國家隊身份的歸屬問題,歸根結底,這份身份是屬於個人。

有人會說,國家的培養讓運動員有了這樣的身份,聽起來沒錯,但國家選拔運動員的標準是基於個人的才能和努力。因此,感恩國家體制是積極的,但單純依賴於這種感恩則不利於個體意識的發展。運動員的成就和榮譽最終是屬於他們自己的。一個人如果說自己曾經是國家隊的選手或體操冠軍,這並不需要他人的同意,也不涉及虛假宣傳或違法行為。

在最近的新聞中,羽毛球冠軍鄭思維宣布退出國家隊,開始新的人生階段,他也表示希望自己不再僅僅是“世界冠軍或奧運冠軍”的身份。吳柳芳或許會羨慕鄭思維,因為作為奧運冠軍,他有更多的機遇和選擇。而吳柳芳則需要依靠身為國家隊運動員的身份來發展。然而,無論高低,人生的選擇和權利最終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。